上联:世间只有修行好
下联:天下无如吃饭难
“世间只有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是一副在民间广为流传、语言质朴而道理深刻的格言联,它以最直白的语言道出了精神追求与物质生存之间的巨大反差和人生实相,近代教育家马相伯书写。
上联“世间只有修行好”:修行在这里并非单指宗教意义上的修炼,而是广义的修身养性、提升精神境界、追求内心安宁的人生方式。只有…好,强调的是唯一性,即这是世间唯一值得追求、能带来真正益处的事情。
上联从精神层面出发,指出了人生的根本出路:人世间,只有修身养性、提升自我这件事是最好的。外在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都是虚幻和带来烦恼的,唯有向内求索,锤炼心性,才能获得真正的、持久的快乐与安宁。
下联“天下无如吃饭难”:无如,没有什么比得上。吃饭难,谋生、糊口是艰难的。
下联从物质层面出发,道尽了现实生活的艰辛与生存的压力:普天之下,没有什么事比谋生吃饭更艰难的了。无论是农夫耕田、工人劳作,还是士人奔波仕途,其最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吃饭”。一个“难”字,饱含了世事的辛酸与普通人求生的无奈。
这副对联的精髓在于其巨大的张力和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上联是“雅”,是精神的象牙塔,是理想化的追求(修行);下联是“俗”,是物质的生存线,是赤裸裸的现实(吃饭)。两者并置,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基本矛盾:灵魂向往天空(修行),身体却必须立足于大地(吃饭)。
马相伯,名良,以字行,晚年自号华封老人。近代中国天主教耶稣会神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为震旦学院、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的创办人,也是辅仁大学的创办人之一。
马相伯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人,所谓“一老南天身是史”,而且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在政治、宗教、教育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蔡元培、于右任、邵力子、李叔同、竺可桢等为其弟子,被称为“先生之先生,大师之大师”。
马相伯既是教育家、翻译家,也是书法家,但他平日里惜墨如金,从不轻易为人写字,在抗日期间,他曾写字义卖,筹集抗日军费,最后义卖筹得10万块钱。
“七君子”事件中,马相伯写信给冯玉祥,表示愿以“首领”担保,并向报社记者发表谈话,说七君子“都很好,很有学问”,“我敢说,愿意拿我的头颅来担保他们”。“七君子”在苏州出狱后,专程前往马相伯在南京的下榻处,看望这位爱国老人,并在小楼门前合影留念,照片拍好后,由沈钧儒代表“七君子”在照片左下侧题写“惟公马首是瞻”六个字。
“世间只有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这幅饱含人生智慧的大白话对联,正适合马相伯先生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