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76年,元军兵临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文天祥奉命前往元营谈判,因拒不屈服而被扣押。后于押解北上途中在镇江成功逃脱,历尽艰险,辗转抵达当时的“建康府”(南京)。此时的南宋已风雨飘摇,处于亡国的边缘。
文天祥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认为空谈伦理秩序已不足以救国。他借题匾之举,强调“德”是更根本的个人内在品德和节操,其核心就是“忠信”——忠于国家、信于民族。他将匾额改为“明德堂”,是为了激励士子与民众,在国家危难之际,首先要坚守气节,保有对国家的忠诚和信念。这是一种极具现实意义的政治号召和精神鼓舞。
在重修夫子庙学府时,曾国藩发现匾额是“明德堂”而非传统的“明伦堂”。他最初意图纠正这一“不符规制”之处,改回“明伦堂”并亲自题写。但当他得知此匾乃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真迹,且背后蕴含着如此深刻的忠义精神时,他立刻打消了念头。
文天祥所代表的“忠君爱国”、“坚守气节”的核心价值观,是跨越朝代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曾国藩本人也是这种价值的捍卫者。出于对文天祥人格的敬仰和对“忠德”精神的推崇,他选择尊重历史,保留了这块珍贵的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