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彩毫应染炉烟细
下联:清佩仍含玉漏重
楹联“彩毫应染炉烟细,清佩仍含玉漏重”展现了唐代宫廷文书的典雅风貌,取自唐代诗人
杨巨源创作的七言律诗《寄中书同年舍人》,人称“刘罗锅”的
乾隆时期书法家
刘墉书写。
上联“彩毫应染炉烟细”:彩毫,彩饰的毛笔,指华美的笔。此处代指书写诗文或诏令的行为。应染,想必沾染上了。“应”字带有推测、想象的语气。炉烟细,香炉中升起的袅袅细烟。
上联以精细笔触描写熏香缭绕的文书创作场景,描绘了一个静谧、馨香而又略显沉闷的宫内环境。主人公(李舍人)在香烟缭绕的内廷值班或办公,连笔端都浸染了这宫中的气息。一个“细”字,既写出了烟的形态,也暗含了宫中生活的精致与压抑。
下联“清佩仍含玉漏重”:清佩,清越的玉佩撞击声。古代贵族男女常在衣带上系佩玉,行走时相击发声。仍含,依然带着,仍然沉浸在……之中。“仍”字暗示了时间的漫长。玉漏重,“玉漏”是古代计时的漏壶的美称;“重”指漏壶中水位深、滴漏声缓慢沉重,暗示夜深时分,时间流逝缓慢。
下联通过玉佩声与计时器的意象,暗示公务的繁重,描绘了深夜的等待与寂寞。在寂静的深宫里,只有清冷的玉佩声和一声声缓慢的滴漏声相伴,时间仿佛凝固了。
《寄中书同年舍人》是唐代诗人
杨巨源创作的七言律诗,收录于《全唐诗》卷三百三十三。全诗通过"紫阁""仙掖""五色天书"等宫廷意象,追忆二十年前与友人同榜登科的往事。
晴明紫阁最高峰,仙掖开帘范彦龙。
五色天书词焕烂,九华春殿语从容。
彩毫应染炉烟细,清珮仍含玉漏重。
二十年前同日喜,碧霄何路得相逢。
杨巨源,字景山,后改名巨济,与白居易、元稹、张籍、刘禹锡等均有唱和,有《崔娘诗》一绝咏元稹风流韵事。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山东诸城人,军机大臣刘统勋之子,人称“刘罗锅”,清代
乾隆时期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史学家。
刘墉精通儒学,喜爱文学,尤以书法重于时,为
乾隆朝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书法用墨饱满,墨浓字肥,雄厚劲遒,时人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美誉。
刘墉的书法面貌不同于清代中期书法家,风格独特,味厚深藏,被推为一代书法大家,对当时及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康有为曾称颂其为帖学之集大成者,被
翁方龢评为“六十年来抗手无”的一时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