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塔”匾额在江苏苏州罗汉院正殿,近现代著名画家刘海粟题写。
罗汉院始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年),最初名为般若院。后在五代吴越钱氏时期更名为罗汉院。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双塔拔地而起,东塔名为舍利塔,西塔名为功德塔,它们如同孪生兄弟,相伴千年。
清咸丰十年(1860年),罗汉院毁于兵燹,仅存双塔及一殿,是江苏省唯一的宋代殿堂式建筑遗迹,现在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塔造型独特,平面呈八角形,均为七层楼阁式砖塔,外壁相距仅15米,此等布局世所罕见。其外观上层塔檐下砖仿木斗拱精巧别致,阑额无普拍方且上皮高于柱头,斗拱单抄,转角与补间铺作有令拱无耍头,补间铺作栌斗包裹阑额。
塔内更是别有洞天,二层八角形塔室,其余六层方形塔室呈方形错角结构,门窗布局巧妙,各层有腰檐、平座,木构楼板搭配木梯可供登塔,且不同楼层楼板承托方式变化多端,底层方室四隅砖砌构件,顶层刹杆下端大柁承托,尽显古代工匠巧思。

刘海粟,名槃,字季芳,号海翁,近现代著名画家、油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美术史论家、社会活动家。
艺术史学者白谦慎在《刘海粟书法刍议》中写道,“从早年学习颜柳,到追随康南海,再以魏碑中方整一路来摆脱康有为影响,而后复归帖学,追寻精细笔法,再重返大篆以求圆厚朴茂,刘海粟书法实践的每一步,都给心手留下记忆痕迹,当各方面条件齐备,合适的机缘到来,数十年的积淀迎来了最灿烂的绽放。这个绽放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留下的墨迹,固然有差异,但大都达到了心手两忘、酣畅淋漓的境界。”
刘海粟不以书法家为名,是因为他的画更加著名,刘海粟的中国画特点之一,就是有很强的书法入画的能力,能自由地用重墨抒发自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