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淘滩、低筑堰”石刻在四川成都都江堰二王庙三官殿壁间,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知县王梦庚题写。
“深淘滩、低筑堰”石刻高1.95米,宽3.12米,笔法雄健,刚劲有力,是都江堰渠首枢纽兴建、治理的六字诀法则。
“深淘滩”指每年都江堰岁修时,要淘挖鱼嘴到宝瓶口一段河槽的泥砂,以挖到前人在凤栖窝埋的卧铁为准。目的在于保证内江在春灌期间能进入足够的水量,通过宝瓶口引水解决下游灌溉问题。
“低作堰”则指飞沙堰堰顶不宜过高,高度应以宝瓶口旧水则的第十三划为准,太高就会影响排沙分洪。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由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而成。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深淘滩,低作堰”不仅是李冰传世治水六字诀,也是都江堰岁修制度的核心要旨。如今在都江堰的岁修中,依旧沿用了“古法截流”,在世界水利史上书写下辉煌的篇章。
二王庙,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是纪念古代水利名家李冰父子的祀庙。二王庙原为望帝祠,百姓所缅怀和敬仰更名为崇德庙,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改称为二王庙。
王梦庚(字槐庭,号西躔,浙江金华县人,嘉庆六年<1801>拔贡,嘉庆二十<1815>署灌县知县。
上一篇:石碑欣赏:广西桂林靖江王城“中山不死” 下一篇:楹联欣赏:亭以人传试携铁板铜琶到此唱大江东去,舟曾夜宿想见芒鞋竹杖正相迎千里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