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晋江晋江安平桥的东端,有一个桥头堡,上有“望高楼”、“金汤永固”两石刻,清代同治甲子(1864年)仲冬重修时里人黄章烈题。
安平桥是国家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晋江市的安海镇,安海古称安平,因此,此桥又称:“安平桥”,由于桥长有五华里(即二公里半)人们便称它为“五里桥”;位于安海镇西畔,俗称“西桥”。安平桥全座石构,用花岗岩和沙石构筑的梁式石桥,横跨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两重镇的海滩,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前后历经十三年告成,后经明清两代均有修缮。

安平桥以东西走向横跨闽南沿海的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其桥长约为2255米,桥面宽窄不一,最窄处为2.9米,最宽处则达4米,均以条石铺就。桥面由条石铺就,并设有花岗岩栏杆以保障行人安全。整座桥共设有石砌桥墩360座,形状各异,包括长方形、单尖船形和双尖船形等。巨大石板作为桥面横架相连,每块石板长度在5至11米之间,彰显了古代工匠的非凡技艺,是古代建筑的杰作。
望高楼,一座被誉为“隘门”的双层石牌楼,以独特的拱形门设计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自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始建并历经多次重修后,它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雄姿。牌楼东西朝向,采用两层楼阁式砖石结构,巧妙铺设的楼板与精心设计的拱门相映成趣,使得桥梁得以顺畅穿行。楼上,楷书题写的“望高楼”、“金汤永固”等石匾额和精美石刻熠熠生辉,这些均为清同治三年甲子仲冬重修时的珍贵遗存,由黄章烈亲笔题写,字迹遒劲有力,寓意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