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城门石匾可以分为三代。
第一代是明朝修建北京城时,用汉字雕刻的匾额。
第二代是满清入关后,将北京各城门上的明代匾额撤下,换上了满、汉两种文字题写的匾额。
而第三代,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北京各城门的匾额又重新题写了汉文名称,请前清翰林、杭州名士邵章重新题写,并制成石匾镶嵌。

邵章(1874—1953),字伯炯,号倬庵,浙江杭州人。民国后,历任中央教育会议议员,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校长,约法会议议员,北洋政府平政院评事、庭长、代理院长等职;1949年后,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云淙琴趣词》《倬庵诗稿》等。
令人遗憾的是,在时代的变换下,北京城门又拆除了,第三代匾额大多已经失落无存,只有正阳门箭楼的门洞上方还嵌有一块,而前两代的匾额原件更是难得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