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圣寺”匾额在江苏苏州甪直古镇保圣寺山门,题额不详,隶书字体。
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始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唐宋年间历经重建,鼎盛时有殿宇5048间,号称江南四大寺院之一。
保圣寺历代兴废,最盛时,殿宇5000多间,僧众千人,范围几达半个镇。及至明代成化年间,寺内仍有200多间建筑,保持了一流寺庙的格局。寺内现存建筑有二山门、天王殿、古物馆等。
保圣寺,集明代建筑精华、珍贵文物与唐代泥塑艺术瑰宝于一体的古刹,拥有天王殿、青石经幢、古铁钟及闻名遐迩的“塑壁罗汉”。

1918年,我国史学家顾颉刚应叶圣陶等人之邀前往甪直古镇游玩,在保圣寺内发现东西两壁罗汉塑像。可惜历经千年风雨,大殿主梁坍塌导致多尊塑像被毁。顾颉刚在《努力周报》《小说月报》等媒体上发文呼吁保护,可惜未引起重视。
1929年,在教育部部长蒋梦麟、副部长马叙伦、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等人的倡议主持之下,“教育部保存甪直唐塑委员会”成立。该委员会在大殿基础上建立“古物馆”,并邀请之名雕塑家江小鹣和滑田友将剩余9尊罗汉塑像修复放置其中。这便是今日所见的古物馆。
据《吴郡甫里志》记载,原来的大雄宝殿殿内供奉释加牟尼佛像,旁列罗汉十八尊,为圣手杨惠之所摹。杨惠之(713-741年),吴县人氏,唐开元年间,他与吴道子一起学苏州画家张僧繇的笔法,后专功泥塑,当时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的美谈。
1961年,保圣寺罗汉塑像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