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匾额在甘肃天水秦安县兴国寺般若殿上,由明代山东巡抚胡缵宗题写。
“般若”匾长155厘米,宽69厘米。
上款:
嘉靖丙午之夏
下款:
前进士、邑人胡缵宗书
白底黑字,结体疏朗开阔,气势磅礴,用笔铿锵有力,笔中流露柳字意蕴。

兴国寺,又名“兴谷寺”,俗称官寺,被誉为甘肃省四大佛教名寺之一。创建于元至顺年间(1330年—1332年)。明嘉靖时胡瓒综将“兴国梵宫”列入为“秦安八景”之一。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安兴国寺是甘肃省现存年代较早、具有地方特色的一处古代建筑群,具有中国古建筑“强调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局特点。对秦安一带的明清建筑有较大的影响。
兴国寺主体建筑般若殿是甘肃省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保存之完好,在西北五省木构建筑中实属罕见,为研究古代建筑特征特别是元代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物、历史和艺术价值。
胡缵宗(1480——1560年)字孝思,一字世甫,号可泉,外一号鸟鼠山人,秦安县城人。
胡缵宗不仅政绩突出,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诗人与书法家。诗文集《鸟鼠山人集》在其生前即已陆续刊行,流传海内。
胡缵宗二十九岁考取进士,为三甲第一名,成为翰林院检讨(掌修国史之职)。胡缵宗参加了修著《孝宗实录》的工作。后因刘瑾案,被贬到四川嘉定州(今乐山县)判官。
胡缵宗的书法,初学楷书以颜、柳为基础,笔力刚健平稳,圆润遒劲;所题匾额、碑刻,多以颜体气势,笔墨浑厚,博大从容。其书札多以行草书写,线条流畅纯熟,气韵生动自然。
“般若”是佛教中的术语,源自梵文“Prajñā”,意为超越世俗的智慧,能够洞察世间一切真相。这块匾额,就像是兴国寺的灵魂,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上一篇:匾额欣赏:天津十大商场之“天津劝业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