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山陕会馆山门有匾额“协天大帝”,与关羽崇拜及明清时期商帮文化密切相关。
聊城山陕会馆,俗称关帝庙,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年),至嘉庆十四年(1809年)方具现今规模,位于山东聊城城区南部,运河西岸。
聊城山陕会馆为聊城“八大会馆”之首,也是其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会馆。明清时期,聊城是一个靠运河兴盛的商埠。穿城而过的大运河,漕运繁盛,两岸商业兴旺,各地商人纷纷前来开设商号。后来兴建了江西、苏州、山陕等二十多家会馆。其中规模大的有八家,号称“八大会馆”。
乾隆八年(1743年),山陕商人集资合建供奉武圣关羽的神庙,历时66年,耗银六万。在中国现存的会馆中,聊城山陕会馆其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国内罕见,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协天大帝”是明清时期对关羽的尊称之一。历史上,关羽被历代朝廷不断加封,从“汉寿亭侯”到宋代的“义勇武安王”,明代万历年间被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清代进一步尊为“关圣大帝”。“协天”意为“协助上天”,强调关羽在神格上的崇高地位,兼具忠义、武勇、护国、财神等多重象征。
山陕会馆(山西、陕西商人共建)通常供奉关羽,因关羽是山西解州人,被山陕商人视为同乡保护神和诚信的化身。商人群体尤其推崇关羽的“忠义守信”精神,将其作为商业伦理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