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苏轼 【朝代】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这是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书法素材诗词: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uploads/shufa/scdq/scdq-232.jpg)
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轼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放纵不羁,雄浑豪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
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